三分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牟宗三儒释道三家,有没有高低之分 [复制链接]

1#

与尔同行,是我们一生的荣光

假如我们对儒、释、道三家的基本观念有确定的了解,知道其最后的问题所在,便知这三个系统都指向最后的、究竟的层次。这即是说,这三个系统在层次上并无高低之分,它们同属于终极的型态之层次。从这终极的型态上说,它们都是纵贯系统。儒家达此终极的型态、是纵贯系统,固无论矣。道家的基本观念与中心问题所趋向之处,亦是终极、究竟之所在。从这点来看,道家亦属于纵贯系统。佛教有那么多的观念,但如果我们通过判教为它们作个合理的安排,那么佛教也有一个最后的指向,亦即所谓究竟、了义。佛教有了义与不了义,圆教是真正的了义,了义即究竟。小乘当然非了义,因为它是过渡的。即使大乘,若未达到圆教的境界,亦非究竟、了义。圆教所指向的地方,即是究竟。自此究道处而言,佛教亦具备此纵贯系统。纵贯系统是相对于认知系统而说,认知系统是横摄的。这两个系统相对时,认知系统是低层的。所以凡是指向终极的型态这个层次的,都属于纵贯系统。就这点而言,儒、释、道三家并无不同。但是只是笼统地说,我们是从终极、究竟处讲,而不从认知系统上讲。认知系统是低层的、非究竟的,不是最后的指向。从这三家最后所指向之处,我们笼统地说它们都是纵贯系统。

但是“纵贯系统”一词用在儒家最为恰当。所以我们虽然以这个词语来概括三教,但实际上是以儒家作标准。不过我们可以暂且不抱有这个以儒家作标准的成见,而先笼统地以纵贯系统去概括这三家。因为我们了解:不管以什么做标准,这三个系统所指向之处都在同一个层次上,无高低之分。儒家到此是究竟,道家到此是究竟,佛家到此也是究竟。它们的讲法也许不一样,但是它们俱属同一层次。所以我们暂且方便地说:它们都属于纵贯系统。“纵贯”的恰当意义是在儒家这里表现。反之,道家和佛家对此并不采取纵贯的讲法,我称之为“纵贯横讲”。它们和儒家不同之处在此。儒家在这究极之处本来是个纵贯系统,而且是纵贯纵讲,道家和佛家则是纵贯横讲,这其间有这么一个差别。假如我们能通过基本观念对儒、释、道三家的全部系统及其系统的支架、性格有个恰当的了解,那么就只能这么说。

历来辨三教同异,始终辨不清。儒、释、道三教当然有其差异,否则只有一教就够了,何必有三?既然有三,当然有不同。可是不同之处何在?却没有人能说明白。所以,我们现在先说明,这三个系统最后所指向之处都属于同一个层次,此处无高低可言,只能并列地比较其同异。若要说我高你低,那是护教的立场,我们现在不采取这个立场。站在儒家的立场,佛、老是异端;站在佛教的立场,儒、道二家是外道。这样一来,就有高低的问题;不但有高低的问题,还有正邪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不采取这个态度。我们只就其最后所指向之处,肯定它们属于同一个层次,并列地辨其同异,而不论高低、正邪。在这个理解之下,儒家是纵贯纵讲,恰合于纵贯的意义,使纵贯的意义能清楚地呈现出来。所以过去儒家看佛、老,总觉得有点别扭。可是像陆象山、王阳明等人,对佛、老都有同情的了解,不把它们看得很低,也不当成异端。但纵使不这么看,他们对于佛老还是觉得有点别扭,觉得它们不顺适,有点偏。其所以觉得如此,是由于型态不同之故。(异端二字如果客观地如此字而了解之,亦只是不同的端绪而已。若只是如此,则相对而言,互为异端。外道亦如此。若由异端或外道再进而论偏正,那是进一步的评价。)

文字

本文作者:牟宗三,选摘自:《中国哲学十九讲》图片

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声明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牟宗三:为学与为人(上)牟宗三:为学与为人(下)牟宗三:如何理解“天纵之圣”?牟宗三:道家工夫下的为道与为学牟宗三:文化是慢慢开展出来的牟宗三:才、德两面一定要兼备才完整牟宗三:宋明理学讲工夫的两种路数牟宗三: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正心诚意

体悟经典唤醒生命

想要深入学习者,请添加私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