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情感的催化剂,一首词藏着一段风雪
在豆瓣评分8.5的影片《BeginAgain》中,为爱抛下一切到纽约逐梦的音乐才女格雷塔,在被男友抛弃后,在酒吧遇到了正与妻子分居、女儿叛逆、工作不顺的音乐制作人丹。
他们的相遇有着廖一梅在《柔软》中写下那种意味:“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两个爱情与事业纷纷失意的都市人,因为对音乐的相同默契决定结伴而行——他们共用一个耳机分线器,穿过纽约的大街小巷;
并肩坐在台阶上望向夜幕中的人来人往,聊着音乐的意义;
没有钱租录音棚,便站在车水马龙的街头,把噪音做成了专辑的特色。
虽然这份惺惺相惜最终没有发展成为爱情,但当准备自杀的落魄丹因为听到格雷塔的歌声,而眼泛泪光时;当不被人群理解的格雷塔在得到丹赏识的那一刻,他们生命中的所有孤单与落寞便已得到了消解。
或许爱情从不因“在一起”而珍贵,但却因为被懂得,所以历久弥新。
记得豆瓣影评中有一句话说:“人与人没法相识,但灵*与灵*可以。似乎在冲破语言的局限性后,用旋律讲述的故事总是更能触动人心弦。”
大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吧,因为一首歌,遇见一个人、爱上一个人、失去一个人。
也总有人会在睡前打开手机里的循环列表,戴上耳机,点击播放,翻着+中的评论,从高赞一条条刷到最后,突然间又不知是因为哪一个字眼,或是那一句,就止不住泪流满面。
“第一个爱的人高中毕业后分手,怕痛苦,约定放下再联系。09年月的一个晚自习前,我打了两个月以来的第一个电话,得知我们分手半个多月她就车祸去世了,天空开始飘起雪花。我说:这雪如果下三天,我就相信你知道我已知道你去世的消息,我就相信你的灵*来看我了……那是宁夏有史以来最大的雪,下了三天。”——《SendIt》
“4年,在朋友的生日里认识了你。
所有人都说酒场里认识的男人不能相濡以沫。
后来才知道,你对酒精过敏。
5年,你为了我和女儿的生活到处奔波,为了一份重要的合约和老板应酬喝了酒。
不解人情世故的我一晚上打十几遍电话给你,那也是我最后一次听你的声音。
愿你在天堂安好。”
——《我怀念的》
每一段旋律中都藏着故事,每一首词亦可以生出无数耐人寻味的风雪,或遗憾、或心酸、或释怀、或圆满。
音乐总是可以让人感同身受,而这样的爱情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人与人没法相识,但灵*与灵*可以
朋友曾和我说,她每次爱上一个人,都会小心翼翼地去翻他的各种社交平台,着重听他分享的曲子,想象他可能拥有的心情。如果幸运的话,也许还会意外链接到对方的播放列表。
我问:“为什么会想知道对方的播放列表?”
她说:“因为那是了解一个人最快的方式。”
这话倒是与《BeginAgain》中的一个场景不谋而合,有一次丹问格雷塔你手机里都有什么歌,格雷塔回答说:“我不会跟你分享我手机里的音乐的,绝对不会。因为总感觉会很尴尬啊,很有罪恶感。”
没想到饱经世故的大叔丹十分认同地补充道:“我也是,你可以通过听他的歌了解这个人的很多方面。”
记得《网易云音乐六周年》的纪念视频里,就讲述过一个因为拥有着相同的听歌品味,而在虚无缥缈的网络世界中找到彼此,并最终决定相伴一生的爱情故事。
一直是民谣爱好者的她,因为突然被粤语歌“抓住了耳朵”,便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循环播放梅艳芳、陈奕迅、张敬轩……
而本就是粤语歌死忠粉的他,有一天恰巧分享了陈奕迅的那首《苦瓜》。
陈奕迅在歌中唱到:“大概今生有些事,是提早都不可以明白其妙处。”而不知已被命运选中的他在分享时写到:“虽然知道不可能,就是好想听到这一首。”恰到好处的心情,恰到好处的六月,恰到好处的时间点,在被音乐动态强推了两次之后,他们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