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提升自主意识。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仁和外国语学校初中语文教研组开展并贯彻了语文课前三分钟分享活动。
01
系列活动大纲。
除周琴老师为大家解锁的统编教材各年级的推荐阅读外,我们还根据各年级特点做了如下安排:
七年级:老师引导下的专题分享。1、自我介绍。2、人物专题分享。
八年级:一定分享基础上自由选择主题分享,扩大阅读量。
九年级:紧密结合教材,展开拓展对比。
02
“三分钟”活动开展。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结合年级特点,形成不同风格,犹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
七年级
主题分享
左为陈永佳老师,曾获得仁和外国语学校青年教师汇报课第一名,现七年级语文教师。
右为陈君老师,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毕业,曾获乐山师范学院朗诵比赛一等奖,主持人大赛一等奖。
现在均为仁和外国语七年级语文教师。
七年级——不做纸片人,让人物有血有肉。
不做纸片人,丰富课本人物的血与肉!七年级的学生看待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和思想都相对比较单一,所以结合七年级学生特点,我们开展了人物主题的课前三分钟活动探究。《诫子书》中的诸葛亮同学们只能看到他作为一个父亲的品行高洁、才学渊博,是一个主张“静”与“俭”的君子,不能与“草船借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联系起来。所以课前三分钟第一期主题就是“诸葛亮的故事”,讲述与诸葛亮相关的典故、成语、歇后语、诗句,例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等等。诸葛亮是三国人物,统编教材中关于他的著作不仅有《诫子书》,还有《出师表》,都属于文言文,并且《诫子书》的无趣让学生们望而却步,甚至在知乎上还发起过“《诫子书》是否应该退出语文课本的讨论”讨论。相信经过这样的主题活动后,同学们对他的认识也会帮助对文本的研读理解,进一步消除对文言文的畏难心理。
教研组长刘伟老师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省级语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八五、九五、十五期间,主持并参与国家教育教学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并获优秀成果奖。曾获省级、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目前任仁和外国语学校八年级语文教师兼教研组长。
八年级——浸润于文,语文即生活。
刘老师认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途径很多,语文课前三分钟看似短暂,但利用好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三分钟来牵引课堂的40分钟,并辐射课下语文学习。将语文融于生活点滴,将书香沁入心底,学生能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现语文之美,在课堂分享交流语文之妙。
在开学第一课刘老师就将任务布置下去,学生可以选择一本好书,一句名言,亦或是一个成语,一则典故,只要是关于语文都可以成为“课前三分钟”的分享内容。学生充分准备后,刘老师亲自为其把关指导,从内容到表达反复磨炼。最后课堂进行展示。每一个孩子都精心准备,期待着盼望着,又紧张着那一天的到来。
“朝闻道,夕可以死矣”这样深奥的道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并用掌声鼓励着第一次上台的分享人。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