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课程汤卫红ldquo课前三分钟 [复制链接]

1#
汤卫红

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硕士外聘导师,《小学数学教师》封面人物。与团队致力于立德树人成志育人模式的研究,在“整合数学”课程实践中带领数学团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多项研究成果在《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发表。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教学成果《成志教育:小学立德树人的校本实践》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缘起

“让儿童每天过一种新常态的生活”,这句话我这特别喜欢。核心素养的落实要靠每天平常的日子静悄悄地水滴石穿。新常态并不意味着践行一个新的理念,日复一日地按同样的模式去实践。更重要的是,让课程指向核心素养落实的思考与实践成为一种常态,每天思考一点点,实践一点点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常态不是新状态的简单持续,而不断渐进式变化的过程。亦即“学会改变”成一种常态。

从三年级我接手这个班,课前三分钟演讲就一直持续地进行。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新常态。但我并不满足于机械地执行的实践。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要做课前三分钟演讲?就数学与科技领域的演讲来说,它的价值和意义又如何区别于语言与人文领域的演讲?课前三分钟演讲与当堂课需要发生关联还是自成体系抑或自由原生态?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的题材如何选择,教师是做“甩手掌柜”,还是“完全掌控”,还是“有指导的再创造”?……

慎思

关于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等要素的思考,让我渐渐明晰,数学的课前三分钟演讲可以作为一个“X课程”的微课程进行探索。而这个过程,恰恰是和儿童一起成长的过程。清华附小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所表现出的“活泼但理智,个性但认同,聪明但不偏颇”;课堂上大胆的质疑、深刻的思辨、有理有据的表达;小课题研究的广度、深度令人折服。这些都深刻教育着我。正如杨振宁在回忆在成志学校学习的时光时,对演讲印象非常深刻,认为锻炼了其思维、表达,成就了其自信、谈吐,对一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我渐渐由开始的被动执行走向主动建构。我开始尝试着“规划”学生的演讲。课前三分钟演讲作为一个“X”微课程,既要满足儿童个体的兴趣和需求,又要和已有的生活数学、数科整合、数学阅读、3C等有机链接,成为“1”的有效拓展和延伸。我也将学生一学期来演讲的题材进行了梳理,结合课程整体架构,初步确立了演讲的选题范围。主要有:1.对课内学习内容、提出的问题的进一步探索与延伸。2.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针对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汇报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3.分享自己新学的玩具、游戏、魔术的规则、方法、诀窍与心得。4.讲述数学实验的设计、过程、结论与感悟。5.推荐书单以外的数科图书,选讲精彩内容、陈述推荐理由、分享阅读心得等。6.讲述自己创编的数学绘本、故事、童话、小说。

根据学生的演讲的情况,我也梳理了不提倡讲的主题:1.单纯地讲解某道习题或出题考同学。2.提前讲解课本中将要学习的某个内容。3.照搬课外学习来的某个知识点。我将我的梳理跟全班进行了交流,同学们都很认同。同学们也将自己本学期讲的内容对号入座。属于不提倡类的同学开始寻找自己新的选题方向,本学期符合选题方向的也在寻找新的方向,以不断丰富自己演讲的题材。

实施

明确了方向,四年级结业式时,我就跟同学们规划下一学期的演讲选题了。暑假里,同学们就结合自己对五年级内容的预学、生活实践、参观考察、课外阅读等以“副产品”的方式生成演讲题材,而不是为演讲而演讲了。演讲变成了学习、生活中水到渠成的成果展现。

开学前,我让同学们报来选题,开始了对一学期演讲微课程的架构。形成较为清晰的六大板块,并留有“裕度”,在时间、内容上都有弹性。因为,考虑到随着学习过程的正式展开、主题实践月的开展,我都会敏感地抓住生成的问题,进行现场“招标”,产生演讲主题,巧妙地跟当下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内容上的六大板块并不意味着时间安排上的线性推进。实际安排时,往往是穿插、交错的。特别是结合当时学习和实践活动生成的演讲主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必须及时“插播”,这样的演讲也更具挑战和魅力。

在整个学期的演讲主题中,约有60%来自于暑假就开始的阅读、思考与探索,40%来自于随教学进程展开激发和生成的主题。我总是在计划性和灵活性之间寻找平衡。事实上,实施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以下问题:1.主题不适合演讲,研究的内容很好,但不适合通过演讲的方式传达。2.演讲的容量太大,超出三分钟内能够传达的信息量。3.演讲的难度过深,超过班级半数以上同学的可接受程度。4.演讲的表达欠缺,缺乏条理和表现力,不能吸引人。

反思

针对这些问题,我一直在寻找解决的策略。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会保护学生积极性,但把这些探索和研究的成果以其他形式呈现。比如,张泽恩同学准备的数独的高阶的技巧这个主题需要学生的共同参与探究,我就安排到3C课程中,助其更细致地备好课,设计好互动推进,用30分钟在课堂中完成教学。对第二个问题,我找到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删繁就简,选择最精彩的一部分进行展示;二是导引型演讲,选择关键内容进行概要陈述,既相对完整,又引发同伴兴趣,再利用“探索的脚印”展示栏、班级公邮等途径完整展示研究过程和内容。这种策略特别适合于学生个体小课题的展示。像本学期曹予宽的“涨潮与退潮的规律研究”、汪依诺的“季节与太阳的位置关系研究”、邢耘“家族合理支出的调查研究”等都是如此进行,演讲引发了同学们的积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