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前三分钟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地、富有个性的活动,人人争当课堂的主人,让数学课堂充盈着丰富多彩的内涵。
一(1)班的檀雨沫同学带来一个数学小问题:妈妈买了一盆花。用自制图画卡片出示花朵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的形态,让其他同学推测第五天的花朵还剩几朵。看着精美的图片,同学们回答热情可高了!
一(2)班的徐梓然同学给大家带来一个著名的数学故事《田忌赛马》: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比赛分三次进行,每次赛马以千金作*。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有趣又动脑的数学故事,大家都听的可认真啦!
一(3)班的高晨萱同学给大家带来了凑十歌,领着同学们拍手:
好朋友,
手拉手,
一起走,
加加油,
一双手,
一双手。
大家一起来唱凑十歌。
来自一(4)班的刘珺瑶同学带同学复习分与合的知识。刘珺瑶同学出示卡片并提问:10可以分成9和几?下面的同学齐答:1。2和8合成几?合成10。一问一答间巩固了数学知识。
一(5)班的邱子轩同学带领大家玩出数游戏,一边说一边出手势:我出1,你出9,1和9合成10,10可以分成1和9。教室里充满游戏的欢声笑语。
来自一(6)班林心怡同学,带领大家读口算卡片,出示卡片,你来说答案。在小老师的引领下训练了口算能力。
二(1)班的史子涵同学给我们展示的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家境贫寒,但是对数学特别感兴趣,非常勤奋,也懂得用功读书,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勤于动手,独立思考。共发表篇数学论文,9部数学著作,为祖国争取了极大的荣誉。他曾应邀去美国讲学,但新中国诞生后,他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祖国,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
二(2)班陈琳熙为我们带来的是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高斯出生于公元年,是德国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与阿基米德、牛顿被公认为人类史上最杰出的三位数学家。高斯在18岁时,解决了两千多年来的几何难题,发表了《关于正十七边形作图的问题》。高斯在过世二十二年后,汉诺威王颁给高斯一个纪念奖章,上面刻着“汉诺威王乔治五世献给数学王子高斯”,从此高斯就有“数学王子”之称。
二(3)班李瑾同学向大家介绍一种好玩的扑克牌游戏——速算24点。
游戏的规则很简单:
第一,拿出一副扑克牌,扔掉花牌,只保留1-10;
第二,随机抽出4张牌,利用加、减、乘、除,快速计算得出的结果必须是24。
第三,谁计算的又快又准确,谁就赢了游戏。
二(4)班王家轩同学给大家带来了著名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他和牛顿、阿基米德,被誉为有史以来的三大数学家,他童年时就表现出了超人的数学天才。
二(5)班的钱雨泽同学给大家分享了数字的故事—古人用什么计数?最早用来帮助计数的工具是人类的手、脚、手指,脚趾,中国有句古话叫:屈指可数,就说明人们常用手指来计算简单的数。古人还经常使用小石子、贝壳、绳子等其他工具来帮助计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细心观察、肯动脑筋,数学无处不在。
二(6)班的陈思宇同学给大家带来了《国王与棋盘》的故事。这是一个印度的古老传说,刚开始国王答应了大臣的要求,在棋盘上放置米粒,表面上看起来所需要的米粒数量很少,但其实后面越放越多,最终达到一个天文数字。这个就像学习一样,如果每天都能比以前进步一点点,刚开始可能变化很小,但是只要坚持的时间越长变化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优秀。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一、二年级同学的精彩分享,让我们更加热爱数学,更要努力地去探求数学的魅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