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治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每逢春节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远在他乡的人必定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不远万里与家人团圆。而偏偏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目送万千游子与亲人团聚、拥抱,自己却不能和家人团圆。
陈可辛的微电影《三分钟》,就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影片中,母亲是一名列车乘务员,常年奔波在铁路线上的她,无暇顾及家中的琐事,就连儿子也要托养给妹妹。那天,是春节,而列车依旧会运行,她只能利用三分钟的停车时间与儿子见一面。却不想,这三分钟,她都没能和儿子好好说一句话。
这部陈可辛与苹果公司联名出品的微电影,出奇地使用了苹果iphonex手机作为电影拍摄设备。手机拍摄微电影早就有人尝试过,而直到电影《三分钟》,才算的上是第一部,制作流程与影片质量符合电影工业标准的、用手机拍摄的微电影。
本片一上映就获得了巨大反响,影片本身的内容选择、制作技巧和苹果手机拍摄等卖点,都值得称道。
一、观众最不愿看到的离别情节,却最有可能够成为影片催人泪下的元素
春节期间,我们看到过许多微电影讲关于述春节的故事。亲情与团圆总会成为这一时期微电影的主题,在看遍了大团圆的结局后,陈可辛为观众带来了这部讲述离别的微电影。
影片中,母亲与孩子只有三分中的见面时间,在这三分中内,母亲要先安排乘客上车,然后等到乘客全部上完车后,剩下的时间才是母子相见的时间。可见,母子团圆的时间连三分钟都不到。
时间过得很快,列车出发后,母亲与孩子又将远隔千山万水,两地分别。
影片看似讲述了一个母子站台团圆的故事,实则在告诉观众,三分钟的相见的背后是母子之间漫长的牵挂与思念,这样的主题,无疑在讲求团圆的春节期间,戳中了无数观众的泪点。
可以说,陈可辛导演反其道而行之,通过故事的泪点来增加影片的卖点,将镜头对准生活中最感人肺腑的一幕。
影片中男孩母亲的画外音谈到,曾经她回到家里时,因为平时怕孩子自己在家里不乖,吓唬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不能上小学,可是每次分开,又觉得很后悔。
而这回见面,孩子为了向母亲表明自己在家里一直听话、乖、一直在好好学习,见到母亲第一时间就是背乘法口诀,口诀还没背完,妈妈就得上车,孩子再没有时间和妈妈说一句话。上车后妈妈默默流泪,总觉得这次见面留下了太多遗憾。
电影往往少不了离别的元素,在周星驰的巅峰之作《大话西游》中,虽然是喜剧主题,但影片中的离别桥段依然催人泪下。“我爱你,如果,在爱上加个期限,我愿意是一万年。”说完,星爷就要离开心爱的女人,追随师傅西天取经。
这段感人的离别告白,饱含了多少的遗憾,若是能够在相逢时,早点说出这句话,何必要在离别时只剩遗憾。
《大话西游》整部影片的情绪爆发,在离别的这一刻。离别的伤感、对爱人的不舍和因这句话说的太晚产生的遗憾之情,成就了这部电影。
回到《三分钟》这部电影,列车开动了,孩子还站在空旷的站台上看着远去的列车。可想而知,这位母亲在关上车门,列车驶离站台的一刻,她的心里一定百感交集。而这个时候,也是最打动观众的时候。
这个母亲知道孩子希望她能够天天陪在身边,希望能像其他同龄人一样,每天由父母接送上学。更何况在这个万家团聚的春节!
此时,母亲对自己常年在外工作的自责、对无法陪伴孩子的亏欠、以及对孩子深深的牵念,会统统涌上心头。观众和她一起沉浸在这样的情绪里,泪光点点。
至此,对于电影制造者来说,泪点转化成了卖点,电影拍摄取得成功。
二、导演娴熟地控制影片的细节,将观众带入一个紧张的故事环境
从影片的一开始,导演陈可辛就意图将观众带入到一个让人感到紧张焦虑的环境中。
1、将跳切镜头运用到抒情的情节中
在影片发行前,观众或多或少地了解到,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主打温情的微电影。与往常的抒情情节相比,常用的长镜头手法在这里并未见到,取而代之的是片头大量的跳切镜头。
在片名出现前的几分钟时间里,是在介绍这位母亲的职业和工作特点。在这个情节中,导演没有使用一个长镜头,而是将这位母亲的工作特点,用解说词和数个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镜头来表现。
壮美的山河与男孩母亲所工作列车反复跳切,从两个侧面展现了男孩母亲的工作环境,一是体现男孩母亲工作强度高;二是表现男孩母亲工作需要穿过大半个中国,行程长。
这两点为之后男孩与母亲只有三分钟的见面时间做了铺垫,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进入到故事的气氛中。
2、三分钟的见面过程中,时间码的出现加速了故事的进展
影片出现片名后,就步入正题——母子相见的三分钟。在这里,导演将倒计时时间码放到画面中一个明显的位置。一般来讲,一部电影要塑造时间流逝的紧急状况,往往要借助故事中的道具,如时钟,秒表等,而加入时间码,在传统电影中会被认为跳戏,破坏观影氛围。
那么,在微电影《三分钟》为什么在画面中之所以加入时间码呢?
我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由于这个时间码和苹果手机的时钟显示是相同的外观,此时的时间码就是一种符号,能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
其次,时间码从三分钟开始倒计时,三分钟的见面时间被导演物化为一个时间码,观众可以直接观看到时间的流逝,就像是定时炸弹上的秒表,观众以此绷紧心弦。
时间码在时刻提醒着观众,剩下的时间还有多少,没有人知道在这么短的时间中,母子间会有多少交流,有多少积攒的情感想要传达给对方。观众的心时刻被揪着,即想要时间走的慢一些,又想让母子俩在三分钟内把所有要说的都说完。
两种技巧运用到影片中,大大提高了影片的节奏,也让观众绷紧了心弦。影片时间虽短,情绪依然有血有肉,张弛有度。
三、手机拍摄微电影,引发了一股手机创作潮流
微电影《一个桶》面世后,手机拍摄成为了影片最大的话题,一时间,许多人都在讨论,是否平常人也可以用手机拍摄一部记录生活的微电影,许多推送也在指导大家如何仿照影片《三分钟》,进行模仿拍摄。
不得不说,这部微电影带来的手机视频拍摄潮流,是任何一种宣传方式都不可代替的。
直到现在,手机拍摄的微电影也层出不穷,在《三分钟》问世一年后,贾樟柯导演的微电影《一个桶》,同样使用了苹果手机拍摄,获得相当大的流量;同年,华为手机也出品了一部手机拍摄的微电影——《悟空》。
越来越多的导演希望尝试用手机拍摄电影。
引领的潮流不仅仅体现在大导演的创作中,普通人也受到影响积极参与到这个潮流中。在抖音,微博等平台,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人用手机拍摄vlog分享生活,通过加入一些炫酷的技巧,普通人用手机拍摄的短视频也有了几分大片的感觉。
同样的,手机厂商都在为手机拍摄提高设备的支持力。从拍摄《三分钟》时所用的双摄手机,到拍摄《悟空》所用的三摄手机,乃至现在更新到了五摄手机。我们可以用手机拍出画质更高的视频,可以方便地使用手机中的广角镜头、长焦镜头进行创作,可以在拍摄完成后利用手机内自带的剪辑功能,将视频素材合成一段完整的视频。
从大导演,到手机厂商,再到个人,整个社会都在为手机拍摄视频、微电影而提供便利。这种社会现象不仅仅是引发了一股手机拍摄潮流,而是深深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二十年前,我们开始在网络用文字分享心情;十年前,我们学会了用智能手机拍照来留住精彩瞬间,今天,我们站在用手机拍摄视频来记录生活的元年,这种全新的记录方式将会成为改变我们的习惯,演变为一种新的常态。
这,或许就是隐藏在内容背后,最值得大家